核医学诊断治疗
欢迎使用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查健康卡

核医学部

核医学部简介

  核医学部成立于1991年,为南京市、江苏省重点专科,南京医科大学重点学科。为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核医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在国内第一家通过国家ISO17020质量管理体系认可。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2名,其中博士导师1名,硕士导师2名。经过多年年的努力,本学科已成为专业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发展方向明确并具有特色,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现为中华医学会南京核医学分会和江苏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核医学部常规进行甲亢、甲癌、转移性骨肿瘤的治疗等核素显像与治疗等项目,同时拥有标准的核医学治疗病房,在各专科疾病诊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拥有双探头符合线路SPECT和诊断级SPECT/CT各一台,能对肿瘤原发灶及全身转移灶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并能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程度、范围及心肌细胞存活情况有效评估。今年又引进了具有诊断级CT的新型SPECT/CT,能够多功能复合成像系统,图像清晰,实现了功能和诊断级解剖图像的相融合,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从而达到尽早准确诊断疾病的目的。

核医学部还购置了先进的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XA),最优化扫描采集确保检测结果精确、可靠、迅速和低剂量,可在体外、无创伤、快速和精确检测腰椎、股骨近端等各部位骨密度。并拥有有E-Sea乳腺血氧检查仪,采用近红外线及血氧功能成像和三算子数字技术,为乳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参数。


核医学介绍

  核医学,又称原子(核)医学,是研究同位素及核辐射的医学应用及理论基础的科学,是核技术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核医学的任务是用核技术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核医学诊断技术包括脏器显像、功能测定和体外放射免疫分析。在进行脏器显像和/或功能测定时,医生根据检查目的,给病人口服或静脉注射某种放射性示踪剂,使之进入人体后参与体内特定器官组织的循环和代谢,并不断地放出射线。这样我们就可在体外用各种专用探测仪器追踪探查,以数字、图像、曲线或照片的形式显示出病人体内脏器的形态和功能。核医学显像方法简单、灵敏、特异、无创伤性、安全(病人所受辐射剂量低于一次X摄片所受剂量)、易于重复、结果准确、可靠,并能反映脏器的功能和代谢,因此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核医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脏器或组织影像学检查(如心肌显像、全身骨显像等)、脏器功能测定(如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等)和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如131碘治疗甲亢、131碘治疗甲状腺癌、89锶治疗骨转移癌)。

核医学发展历程

● 1895年Roentgen发现X射线;
● 1896年Becqueral发现铀盐放射性,人类首次认识放射性核素;
● 1898年Curi夫妇成功提取放射性钋和镭;
● 1931年发明了回旋加速器;
● 1934年Joliot和Curie研发成功第一个人工放射性核素32P,从此真正揭开了放射性核素在生物医学应用的序幕。之后10年为初期阶段
● 相继发现并获得了放射性核素99Tcm和131I;
● 1939年Hamiton、Soley和Evans首次用131I诊断疾病;
● 1941年和1946年分别开始用131I治疗甲亢和甲状腺癌;
● 1946年核反应堆投产,获得大量新的放射性核素及标记化合物;
● 1949年和1950年分别成功研制出闪烁扫描机和井型计数器等,成为核医学显像、体外放射分析新的里程碑,这阶段为临床核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 1957年99Mo-99Tcm发生器问世,标记技术得到不断提高和新的标记化合物研发成功,这对放射性药物和核医学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 1958年Anger发明了第一台γ照相机,开创了核医学显像新纪元,为核医学显像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使γ照相机成为最基本的显像仪器;









● Yalow和Berson(图1-38)于1959年首创RIA法,开辟了医学检测史上的新纪元,并因此Yalow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20世纪80年代推出了SPECT以及PET,SPECT已成为目前核医学科最常用的显像仪器,实现了全身显像和断层显像,从而大大提高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诊断的灵敏度及准确性,进一步加速了临床核医学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