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N   |   网上报告查询   |   业务系统   |   物资系统  |  
核素诊疗
首页 - [知识科普]-[核素诊疗]- 返回上页
分享到:
骨质疏松这些缪误别再传
加入时间:2016/10/24 8:03:57 访问量:669次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国内骨质疏松诊治领域的“大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骨质疏松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章振林教授,来为大家讲一讲“骨质疏松”这种常见病的常见误区。希望大家能够对骨质疏松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尽早发现和干预骨质疏松,帮助自己和家人、朋友远离骨质疏松,避免骨质疏松带来的“伤害”。

  

  谬误1

  人老了,骨头必然会“松”,没办法

  很多人认为,人老了,一定会出现骨痛、驼背和身高缩短等骨质疏松的表现。实际上,骨质疏松虽然是增龄性疾病,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但并不是生理现象,也并非每个老年人都会患上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摄入维生素D和钙剂,可以预防骨质疏松。一旦被确诊为骨质疏松,及早接受相关药物治疗,可以缓解骨痛、阻止身高缩短、降低发生骨折的风险。

  谬误2

  女性容易患骨质疏松,男人一般不会

  大多数人认为,骨质疏松是一种“妇女病”,与男性无关。实际上,骨质疏松也是男性常见病,我国6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约为15%。男性发生骨质疏松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如抽烟、酗酒、活动少等。性腺功能减退也是男性患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

  谬误3

  骨质疏松无法早期发现

  临床上,很多老年人是在发生了骨折以后,才知道自己患有骨质疏松。其实,这些老年人已经罹患骨质疏松多年,只是自己未察觉罢了。要早期发现骨质疏松,其实并不困难。通过双能X线吸收仪检查骨密度,就可以及早发现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前期)。该仪器精度非常高,就算只有1%的骨量下降,也可以被发现。目前建议,50岁以上人群(无论男女)宜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

  谬误4

  单纯补钙,就能治好骨质疏松

  很多人认为,单纯补钙就能治疗骨质疏松。其实不然。补钙虽然可以预防骨量的丢失,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而言,补充足量的钙剂是基础,更为关键的是接受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这些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或促进成骨细胞的作用,达到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的治疗目的。

  谬误5

  吃了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看不到效果,不如不吃

  骨质疏松症和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一样,是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由于药物起效较慢,不少患者在服药一段时间以后,因感觉不到“效果”,就自行停药了。实际上,“没有感觉”并不意味着药物治疗“无效”。大家必须明确: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目的,除缓解疼痛等症状外,最主要是为了强健骨骼,减少骨折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因此,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长期用药,达到足够疗程,才能获得更大收益。

  通常,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3个月后,骨转换指标才会有变化;骨密度的变化,往往需要1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骨质疏松的治疗是长期过程,至少需要1年,一般疗程为1~3年。有骨折的患者,治疗时间通常需要3~5年。

  谬误6

  脆性骨折后做了手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所谓脆性骨折,就是低暴力下骨折,多在跌倒后发生,老年人常常发生这种脆性骨折,常见骨折部位是胸椎、腰椎、腕部和髋部。由于老年人发生脆性骨折的主要病因是骨质疏松,故术后仍须积极治疗,降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

  谬误7

  老年人浑身骨头痛,肯定是骨质疏松

  虽然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但骨质增生、骨关节炎、腰突症、肿瘤骨转移、骨软化等疾病均可以“骨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骨质疏松合并骨质增生的老人更是比比皆是。因此,有骨头痛的老人应去医院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对因下药。

  谬误8

  钙吃多了,会长出肾结石、胆结石

  胆结石的形成主要与胆色素代谢失衡有关,与钙的摄入并无直接关联。至于肾结石,近年来多项研究均显示,增加钙的摄入反而可减少罹患肾结石的风险。研究者分析认为,发生肾结石的原因不是因为钙太多,而是人体中钙代谢发生了紊乱,造成不正常的“钙搬家”所致。当骨钙减少、血钙和软组织中的钙增加时,肾结石就容易发生。而长期补钙,钙吸收增加,骨钙增加,血钙稳定,结石就不容易发生。

  谬误9

  “吃啥补啥”,骨头汤壮骨效果好

  有人曾做过试验:用5千克猪骨加5千克水,在高压锅里熬10个小时。结果发现,一碗骨头汤中的钙含量不过10毫克。而同样一碗牛奶,钙含量高达200多毫克,相当于喝20碗骨头汤。另外,由于骨头汤里含有大量脂肪,老年人经常食用还可能会导致血脂升高、动脉硬化等其他健康问题。由此可见,想要强健骨骼,与其喝骨头汤,不如喝牛奶。

  谬误10

  我妈妈、外婆都有骨质疏松症,我将来必定“在劫难逃”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骨峰值,二是骨流失速率。虽然骨峰值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但营养、运动等后天因素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个有骨质疏松症家族史的人,若能始终坚持加强营养、积极运动,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骨峰值,延缓骨质流失,将来不一定会得骨质疏松症。而一个没有骨质疏松症家族史的人,若存在多种不利于骨骼健康的后天因素,如不运动、抽烟、饮酒等,日后骨质疏松症也会“不请自来”。

  测试:骨质疏松离你有多远?

  1.有骨质疏松症家属史。

  2.非常瘦、营养不良。

  3.不锻炼。

  4.很少晒太阳。

  5.喜欢饮浓茶、咖啡或碳酸饮料。

  6.吸烟、酗酒。

  7.长期卧床。

  8.患甲亢、糖尿病、肝肾疾病、肿瘤等疾病。

  9.曾长期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10.身材变矮,出现驼背。

  11.不明原因骨折。

  12.骨痛。早期局限在某个部位,后来遍及全身,负重时尤为明显,立不如坐,坐不如躺,行动能力受限。

  在以上12个选项中,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者(特别是50岁以上人群及绝经后妇女),应尽早去医院做检查,确认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