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奥会期间突患急病获贴心救治,
“其实,我们对每一个病患都是这样,没想到,他这样肯定我们的服务……”昨天,听说央视网记者的“感谢信”已被多家门户网站转载时,南京市第一医院门诊部主任王军甚感意外,也颇为感动。
时间回溯到8月28日那天,南京青奥会正式闭幕。晚上10点,很多参赛运动员、教练员、媒体记者在参加完闭幕式后都回到各自住地,收拾行囊准备离宁。但多日劳累加上受凉,央视网记者孔华被来势汹汹的急性肠胃炎击倒了,一天内水样便10多次,药刚喝下去就被吐出来。不容片刻耽搁,医疗团队经理给青奥官方医院医疗主管、南京市第一医院门诊部主任王军打去电话,告知孔华须转至第一医院接受治疗。
“接到电话后,我们马上按常规青奥服务流程做好一切准备。”王军说。
当晚,市第一医院内科总住院医师苏定雷在青奥内科门诊值班,“病人是躺在担架上来的,看上去精神萎靡。”苏定雷根据经验作出急性肠胃炎的判断后,立即给病人挂上点滴补充体内水分同时开具化验单进行检查。
不到半小时,血象报告和电解质报告就全出来了。血象高达2.5万,中性粒细胞指数偏高,体内的钾到了最低临界点,血压偏低,“血象太高了,必须留院观察。”苏定雷和孔华的同事商量后,便让护士帮忙安排住院,并根据报告结果及时给药。
从第一医院急诊至青奥病房有一段很长的路,路上有台阶,有窨井盖下沉的坑洼不平……担架车走起来颇为颠簸,“不好意思,前面会有点颠啊。”护士小赵边走边提前告知孔华。小赵昨天告诉记者,在青奥门诊服务期间,每将一个病人从急诊转至青奥病房,他们都会有这样的提醒,“这是我们正常的服务规范,没想到他一直记在心里。”
8月29日一大早,市第一医院消化科、感染科专家又一起到了孔华的病床前。抽血,化验,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用药。
急性肠胃炎不能吃油腻的食物,病区护士长安排专人负责孔华的一日三餐,熬粥、烹饪清淡易消化的蔬菜。
在精心医护下,孔华的病来得快去得也快。30日上午,医护人员再一次给他抽血检查,所有指标都正常了,可以出院了。将出院后服用的药送至孔华床边时,病区护士长季梅丽不忘叮嘱他出院后的饮食注意事项,让他一定要多休息。
昨天,面对记者,季梅丽和王军、护士小赵一样,也说了这样一句话:“其实,我们对每一个病患都提供这样的服务,没想到他记住了。”
据介绍,作为青奥官方医院之一,市第一医院成立了由院长、书记亲自挂帅的青奥医疗保障领导小组,下设医疗保障组、语言及转运信息组、后勤保障组、宣传保卫组、护理保障组等多个职能小组。医院制定了第一医院青奥会医疗救治应急预案和就诊流程,确保了常态下的诊疗工作流程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响应级别、急救现场划分、人员抽组、床位预留、药品物资器材保障和信息报告等应急运行模式,同时制定了急性心脑血管病、创伤性休克、批量中毒、中暑抢救等多项预案。另外,还先后组织了数次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青奥医疗应急演练,内容涉及快速反应、馆院对接、检伤分类、现场急救、转运伤员等。
感谢信
南京青奥会组委会、南京市委、南京市政府:
我是中央电视台新媒体机构央视网一名记者,今年8月11日至28日,全程参加了南京青奥会报道。在17天的报道期间,见证了南京市委、市政府、市民、志愿者、工作人员及各方人士对此次盛事的付出和努力,更从外籍运动员的身上看到此次盛会的成功。
8月28日晚,我正在修改青奥会最后一篇稿件“综述”,多日的疲劳加上细菌感染,从7点开始感觉不适,上吐下泻。负责闭幕式报道的同事回来后,立即将我送到楼上(双门楼宾馆)1519医务室。一位朱姓(但愿我没有记错)女医生耐心接待了我,并帮我冲服药。由于病情凶猛,当即将服下的药物吐了出来。随即,朱医生帮我叫了120将我送到南京市第一医院。入院时,已经是29日凌晨,通过青奥绿色通道,抽血、化验、入院……当时身体虚脱,神志尚清醒,我听见很多医护人员的声音和他们关切的询问。记得路过一段比较颠簸的路时,有位护士特意说了一句,“不好意思,这段路比较颠。”经过有关人员安排,我入住8号楼9层1号床观察。病房宽敞洁净,家人赶到南京时,大为感动。入院观察期间,急诊和住院部的医生、护士多次前来询问病情,查量体温,医院领导也前来慰问。报道青奥会是一名记者的职责和荣耀,虽然,在最后的关头,身体意外抱恙,对我而言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但是,却让我从另一个侧面,深刻体会了南京青奥的“人文”内涵。
感谢,青奥,让全球的年轻人来相会;感谢,南京,你们的无私付出更添了这座城市的魅力;感谢,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你们让突患疾病的他乡之人感受到家人般的关照和温暖,感谢你们用无私奉献,给圆满的青奥会增添了一抹永存心底的美好回忆!
向你们致以最真挚的敬意!
央视网记者 孔华
2014年9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