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诊室里,用细心和爱心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是他;三尺讲台上,用智慧和幽默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是他;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仍在实验室带领学生攻克难题的还是他。业务扎实,科研突出,是领导、同事对他的印象;好医生,有爱心,是患者对他的评价;爸爸,今天周末,你就别去医院啦,陪陪我和妈妈吧,这是女儿最大的心愿。他,就是我们核医学中心副主任,南京市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王峰教授。
“临床,教学,科研,是一个科室发展的三根砥柱,缺一不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核医学显像负责人,他要求每一位报告医生读片时,都要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和相关检查详细掌握,做好充分准备,不允许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读片时,他总是专心致志,丰富的临床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使得他能够及时、准确、快捷、规范的完成每一份报告。在下级医生和学生带教中,他不局限于本学科知识,还引导启发大家应用其他学科的综合性知识,由一种征象延伸到鉴别诊断、治疗和远期效果的评价。出完报告后,他会主动带着同事们一起随访病例、总结文章,分析每一个结果的成因,尽可能让患者得到满意的诊断结果。
72岁的陈尚芝老人,骨痛难忍,四处求医,却始终找不到病因。就在老人饱受病痛折磨,失去信心的时候,他遇到了王峰主任。经过骨扫描,老人全身多处放射性浓聚,结合转移灶特点,王主任断定老人是前列腺癌骨转移。可老人和家属怎么也不相信会是前列腺癌?为了慎重,王峰建议老人再做一个肿瘤标志物和病理穿刺检查,结果证实了前面的推论!针对病情,王主任建议老人做一个89Sr内照射治疗,如今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老人的转移灶明显缩小,全身疼痛得到了有效缓解。从此老人一家都成了王主任的“粉丝”,仰慕和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在我们科,很多都是与死亡对话的——癌症病人。一触即碎的心灵特别需要我们的关心。记得一位来自扬中的中年女病人,核素显像后确诊乳腺癌骨转移,眼泪夺眶而出,在病床上长吁短叹,极度绝望。王峰知道后主动和她交谈,热心开导她,指导她下一步的治疗方案,让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在王峰的鼓励下,阿姨坚持治疗、锻炼,病情得到了控制,一年后,阿姨开始做家务了,两年后开始带小外孙了……就这样,一个脆弱的生命在希望中延续着……
每天晚上,总能看到王主任办公室灯火通明。一个个课题,一项项专利,一份份获奖证书,一篇篇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这荣誉的背后凝聚着他多少次失败的尝试,痛苦得摸索……然而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他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却是坚定的。记得一位研究生完成放射性药物的生物分布时,嫌样本多,试验时间长,因此少搜集了2个时间点的数据。结果,一向温和的王主任大发雷霆,对学生进行了严肃的批评:“科研必须严谨,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正因为这份严谨,他目前承担了2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自然基金,并建立了以生长抑素为代表的小分子多肽靶向诊断和治疗技术,获得了多项南京市、江苏省新技术进步奖,成为了我院仅有的两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学科带头人之一。
“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的真实写照。谈到核医学,人们就会想到辐射,就会想到避而远之,可是王主任天天却与它亲密接触。用核素标记药物,本可以让年轻医生干,可作为主任的他,却亲自上阵:“你们还没孩子,我已经做爸爸了,没关系”。有人笑他傻,有人很佩服他,他却一笑了之。全国核医学主委,上海交大副院长黄刚教授说得好:“核医学的年轻人都像王峰一样就好了”。
尽管他的时间已被临床、科研挤得满满,但他对基层医疗的支持从未少过。不管是祖堂山精神病院的义诊室里,还是医院的献血车上,不论是社区的宣传队里,还是医务志愿者的服务平台上,都闪动着他的身影。
就这样,王峰以一名高级知识分子的淡泊、睿智,一名共产党员的敬业与执著,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热忱与真诚,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让生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绽放光芒,在新时代谱写着一曲医患和谐的新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