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N   |   网上报告查询   |   业务系统   |   物资系统  |  
实验诊断
首页 - [知识科普]-[实验诊断]- 返回上页
分享到:
婴幼儿警惕巨细胞病毒感染
加入时间:2015/8/31 9:10:17 访问量:1071次  来源:标记免疫二组  作者:徐裔婷
 

 巨细胞病毒是疱疹病毒家族中重要的犯罪成员之一,可引起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在我国巨细胞病毒感染广泛流行,但在大多数免疫正常个体呈无症状感染,而在免疫抑制个体、胎儿和婴幼儿可出现明显病症。调查发现,巨细胞病毒先天性感染率约占全部新生儿的0.5%-25%,其中有临床症状的占15%-33%,至少有5%-10%有神经系统损伤,每出生1千个婴儿就有近10个痴呆儿,可见巨细胞病毒对婴幼儿是个十分危险的病毒

通常情况下,很多正常人身上都潜伏有巨细胞病毒,潜伏部位常在唾液腺、乳腺、肾脏、子宫颈、睾丸、白细胞以及其它腺体中,病毒可长期或间歇地自唾液、乳汁、尿液、精子及子宫颈分泌物中排出。因此,婴幼儿感染巨细胞病毒可以通过原本存在于精液或受精卵中的巨细胞病毒受感染,这种感染贯穿妊娠全过程,对胎儿危害极大。此外,巨细胞病毒可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这种感染方式称为先天性感染,亦叫宫内感染,若感染发生于妊娠的前4个月,较易使胎儿发生畸形,如小头畸形、肢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失明、先天性耳聋、智力障碍等,严重病例可致死胎、流产,若感染发生于妊娠4个月后,则对胎儿的损害程度较轻,但仍可导致器官畸形、早产,出生时低体重,出生后身体、智力发育障碍等,部分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可于出生后数月乃至数年才表现出临床症状,主要有智力发育低下、耳聋、肌肉运动障碍等,巨病毒还可通过其它途径感染婴幼儿,如携带巨细胞病毒的母亲可经产道、哺乳、唾液等母婴垂直传播途径传给新生儿,可通过接吻或进食被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事物而获得感染,通过接受含有巨细胞病毒的血液及血制品治疗而获医源性感染等,这些方式获得的感染均称后天性感染,主要表现为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脑炎、肺炎、胃肠炎等。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一般常用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相结合,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学检查,血清学检查主要检测患儿血清中的巨细胞病毒特异性抗体,IgM在感染后最先产生,所以一般IgM阳性表示现急性感染。而IgG在感染中出现较晚,可以长期存在,如果IgG也阳性,一般表示既往也有感染。目前,临床上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儿血液及体液中的巨细胞病毒DNA特异性片断进行病毒学诊断,该方法特异性强,检出率高,并能对患儿体内的病毒载量进行定量分析,监测病毒在体内的活动情况,还可对抗病毒治疗的效果进行动态观察和分析疗效。

目前,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首先要加强卫生宣教工作,积极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幼儿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育龄妇女加强围婚期及围生期的知识宣传,儿童玩具应定期消毒;其次是阻断母婴间垂直传播,妊娠早期巨细胞病毒感染者应终止妊娠;宫颈分泌出巨细胞病毒的孕妇,最好做剖腹产手术;乳汁中含有巨细胞病毒的母亲,应停止母乳喂养采用人工喂养,此外可用被动免疫保护易感者,一般常用巨细胞病毒高效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浆对早产儿、孕妇及免疫功能低下者进行被动免疫以预防巨细胞病毒的感染。同时对于孩子要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