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京第一医院5号楼核医学中心
|
|
 |
病人在接受检测
|
|
 |
新引进的先进检测设备
|
|
|
日本核电站的危机让现在很多人都“谈核色变”,但其实在南京各大医院都有一群“与核共舞”的人。天天与放射性物质打交道,这种生活在常人看来自然是危险万分,他们都有怎样的防护措施,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记者昨天探访了位于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南京临床核医学中心。
墙壁、门里都有玄机
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核医学中心是一栋独立的小楼,也是最不像医院的一栋楼。跨进小楼大门,墙壁上是森林中的参天大树,楼梯上也缠着藤蔓,绿意盎然。“谈起核医学,大家很容易感觉沉重,危险,营造这样的环境是想让患者心理上轻松一些。”核医学科主任医师王自正主任医师告诉记者。
环境上尽量轻松,防护措施上却一点也不能放松。王自正介绍,在核医学中心有放射性药物、放射性源的地区都被“重点保护”。“需要防护的有高活性区和低活性区,根据防护级别的不一样,所用的设施也不一样”。王自正介绍,像高活性区的墙,根据规定,墙体里面会有4毫米厚的硫酸钡层,作用就是抵挡射线。
“你看这一扇门,看起来就是普通的木门,但推起来会发现它很重。”王自正告诉记者,这是因为门里有两毫米厚的铅板,“像配药房这类高活性区,门里的铅板厚度加倍,有4毫米。”
喂药医生得穿铅衣
“有个概念需要说明一下,核医学中心并不是治疗受到核辐射的患者,而是利用核辐射来治病的部门。”王自正解释,核电站泄露的放射性物质会致病,让人恐慌,但在现代医学里,只要控制好剂量,核素也有为人治病的“温情”一面。该院核医学中心二楼就是甲亢和甲癌患者的病房。
“我们测定好患者甲状腺所需的碘131的用量,然后医生配好药,患者只要像喝白开水一样喝下,进入人体的碘131就会集中到患者的甲状腺,破坏甲状腺的病变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甲亢和甲癌的效果。服用24小时后,85%的碘131会代谢出体外。”王自正说,这种治疗药物是有放射性的,所以配药的医生得穿特制的铅防护服,服用药物之后的患者在一段时间里也会成为“放射源”,所以绝对是“单间”待遇,以免患者间互相影响,医患的通道也要分开。
辐射计量器是“护身符”
除了建筑上有玄机外,记者注意到,核医学中心医护人员佩戴的“名牌”也有所不同。王自正告诉记者,医护人员胸口上佩戴的其实是辐射计量器,这是他们的“护身符”。这个计量器中含有特殊的晶体,可以吸收人体所散发出来的放射源,从而确定医护人员所接受的辐射是否超标。“根据规定,从事放射相关工作人员一年接受辐射的上限是50毫西弗,非放射工作人员上限是1毫西弗,半年检测一次,如果超标就要脱岗休息甚至接受治疗。” |